无锡:从“养老”到“享老”,看“一餐饭”里的原居养老 世界时快讯
民以食为天。但当你老了,炉火旁的家务会变得比以前更累人。当“买汏烧
2023-06-18民以食为天。但当你老了,炉火旁的家务会变得比以前更累人。当“买汏烧”成为老年生活的沉重负担,能在家门口不费力地吃上一日三餐,成了许多老人的首位刚需。在人们热议养老的时候,不如首先来听听具体到一餐饭的这个“刚需”中还有哪些期待。
(相关资料图)
近期,记者连续追踪了无锡一间助餐中心和一家嵌入式的社区养老小型综合体的运行情况,体会老年生活中“一餐饭”的重量。鲜明的感受是,不出社区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也日益多元。这对施策者、服务者来说,都需要更多的智慧来积极解答老龄化进程中的现实难题。
羡慕与怅然
“就近”是这餐饭的另一种“盐”
每天11时至11时30分,惠山街道舒康助餐中心经理曹建萍站在助餐机器面前。这个时段,她负责老人前来刷卡就餐。
“价格实惠,饭菜也很清爽,蛮适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77岁的曹张新村居民芮光琴花了10元打好一份饭:一盘炒面、两个蔬菜、一块西瓜、一碗汤。第一次体验就光盘,她打算下次再来。西水东的居民黄淑珍不仅每天都来,还带着朋友和邻居一起来,“饭菜每天都更新,服务态度又很好,现在来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都很开心。”
曹建萍也挺乐呵:从今年2月6日运营至今,仅依靠老人的“口碑传播”,就已经有近260个老人办了卡。这速度比预想的要快一些。
芮光琴则羡慕又遗憾:“每天买了洗,洗了烧,烦的。要是我们新村门口也有这个食堂就好了。”她家离这有20多分钟路程,这次因为正好到旁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才在助餐中心吃了饭,但如果天天走路来就不现实了。
芮阿姨的羡慕,指向“距离感”。 做菜少不了盐,而对于老年人需要的“一餐饭”,就近、对胃口、性价比高,都是必需的“盐”。这个助餐中心在性价比、口味上的努力,已得到认可。一方面,全市60周岁以上的老人到该助餐中心都可以享受5元优惠,“没有录入助餐系统的老人,只需携带身份证,也同样享受优惠。”另一方面,不仅严格对食材源头进行品控,更定期安排营养师推出适合老人的营养餐,还及时在微信群里互动,根据老人意见更新菜单。
显然,就近是更需要的那把“盐”。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锡城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41万,按照“9073”养老格局,将有136万老人倾向社区居家养老。当老人们都想“原居养老”,服务能否真正就近在家门口?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主打就近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在选址上容易犯难——有的小区所处地段好寸土寸金,有的小区老旧有年头,腾挪不易。
“最后的一米”
探索“距离”的另一种解答
减少“距离感”,在原居养老中是必答题。就在舒康助餐中心所在的梁溪区,正努力盘活资源,解决原居养老选址难问题。比如此次前往的舒康养老综合体(惠龙分院)就是由一座废弃近7年的幼儿园改造而成。梁溪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姚霁介绍,下一步会继续盘活一些幼儿园、老厂房、托老所等闲置资源,新建及改建成为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在无锡市民政局采访也了解到,全市正推动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布点建设,各板块也加快推进养老用房的建设与完善。
当下,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式?采访中,从业者、职能部门都提到了“最后一米”。
“我们也很希望服务更多的老年人。”舒康养老市场经理陈国栋和同事对市场研究过:上门就餐只是服务对象的一部分,用内行话讲,都是活力老人。还有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其实更需要养老服务,“我们服务的是老人,考虑距离问题时不仅以公里为单位,更要以米为单位。我们是想怎么能做好‘最后一米’。”
此前的采访也遭遇相同的问题:当前助餐主要以街道助餐中心和社区助餐站点为主,来就餐的老人大多数都是活力老人或者子女代领,而失能、半失能及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又该如何就餐?根据福康通有限公司以江阴市和梁溪区60周岁以上老人为样本的“社区居家养老需求调研”报告,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高达98%以上。其中,希望可以送餐上门和上门做饭的老人占55.17%,代购菜品作料占34.48%,可见打通助餐“最后一米”有着较大的需求。
尤其是住在老旧小区、行动不便又高龄的独居老人,他们平时购买生活用品主要依靠邻居代购。此前一些办法也在探索。有的助餐中心和社区组建志愿者团队,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送餐上门。之前舒康助餐中心也考虑过跟外卖平台合作,但时间和费用都有点压力。尤其是一些老旧小区没有电梯,配送难度大,长时间没人接单。
或许发挥活力老人余热,是个办法。“需要一种可持续性的力量。我们想挖掘一些乐于发挥余热的活力老人,为他们制定特殊优惠。他们在助餐中心就餐后,可以为小区内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送餐上门。”陈国栋表示,这既能激发活力老人前来就餐的积极性,也能破解“最后一米”难题。
存活与特色
“多元化”的另一种模式
客流与距离感息息相关,关乎养老机构的可持续、高质量运营,关乎原居养老服务的品质,关乎万千老人与他们的家庭。在采访中发现,多元化服务有助减少距离感,增加亲近度。
舒康助餐中心有两个门:正门进“老年食堂”刷卡吃饭,通过侧门则是一个“年轻态”的咖啡馆——幸福食坊。“吃完饭后与朋友一起在这里,聊聊天、喝喝下午茶,会很惬意。”一对从机关退休的老夫妇,吃完饭有时会在那喝杯茶。曹建萍看得出老人的需求,“有时候老人吃完饭也不走,跟我聊家里的事、年轻时的事,咖啡馆也是他们的社交平台。”
惬意背后是存活。“梁溪区对于助餐中心等养老机构采取先存活、再链接特色服务的模式。”姚霁介绍,“幸福食坊”采取社会化运营,为老人提供一个社交平台的同时,也有利于助餐中心收支平衡。
可见,“一餐饭”要做好,有时还得做点别的。
舒康养老综合体(惠龙分院)就以嵌入式养老综合体模式提供多元化的原居养老服务,让养老不离家,离家不离社区。“这里照顾得很好,能和老朋友在一起。”98岁的惠龙新村居民俞德燕思路挺清晰。一旁的儿子过均民几乎每天都来看母亲,“我家过来骑电动车只要12分钟。”今年5月,老母亲不小心摔倒,造成了腰受伤,来这里是为了让母亲得到更专业的康复护理。“这里还提供日托、短期照料服务,为子女临时出差、旅行期间提供养老照料,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服务也可以送上门。”陈国栋介绍。
嵌入模式中,科学选址与多元化服务联手增加了养老服务的品质和黏性。选址主要集中在老旧新村和老人密度高的社区,服务周边1-3公里范围内的老年群体,“这里的老人大多都是周边的居民,老人不脱离熟悉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就能实现原居养老。”姚霁介绍。
调查显示,老年人服务需求已从生存型向多元需求型转变,服务内容向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品质化服务转变。从更宽的层面看趋势,多元化服务的提升也正当时。目前,无锡正在加快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在日间照料、助餐等基础功能上,也具有住养、康复护理、“喘息”服务等功能。(高琼玲、耿沐言)